1)第七十一章 陷阱_景帝纪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后来,景帝曾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黯然思索,若他能预料得到他下旨彻查以后,事态会急剧发展,最后恶化到连他都无法控制的地步,一开始就狠下心来拒绝卫衍的请求,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?

  也许有,也许没有。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。

  这时候,景帝的朝堂上不乏耿直忠义之臣,这件案子其实已经有御史风闻上过奏折,言明其中有些蹊跷,恳求景帝下旨重审,不过因种种考虑,景帝始终留中不发而已。所以第二日他下旨以后,朝中的那些忠臣有了皇帝撑腰,顿时占据了压倒性的局面,很快议定三堂会审,重新审议此案。

  然后,如滚雪球般,一桩小小的渎职案,最后审出了大大小小许多渎职案,从荆州到京城,不计其数的官员被牵扯其中。

  景帝收到这些审定上报的奏折,表面上当然是怒不可抑,摆出了要严惩的姿态,实际上他已经在头疼,这事最后该如何收场。

  帝王的权谋之术中,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均衡。这事牵扯过多,而且眼看着还会有更多的官员被卷入其中,于人心稳定,朝局平衡上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,再说就算这些官员真的全部都有过错,也不可能杀到朝中无可用之臣。

  况且对于景帝来说,就算是贪官佞臣,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,若他的朝堂上全是整日想着如何为国为民的大忠臣,他这皇帝的日子想来也不会很好过。

  另一方面,这事也隐隐有了某些很不好的征兆。

  景帝下旨之初,并没有说明他是因卫衍百般恳求才会下令彻查,而是拿他收到的御史奏折起的头。他从一开始就预料到这事可能会涉及到一大批官员,当然不愿意卫衍牵扯其中得罪这么多人,所以从头到尾就没在朝堂上提起过他。

  偏偏,市井很快开始流传,因永宁侯代呈万民书,并且长跪苦求皇帝,才让此案能够重审。民间百姓听闻此事,当然拍手叫好,对永宁侯的义行大加赞誉。但是收到这份密报的景帝,脸上却很快变了颜色,他责令暗卫追查这风声的源头,并且命高庸对他身边伺候的人仔细盘查,若有窥探圣意私传消息者,全部杖毙。

  天熙八年一月底,孙柯渎职案的重审工作进入了尾声,景帝按律惩处了一批涉案官员,后来又法外开恩赦免了大部分官员,代以或斥责或停薪或降爵之罚,留职以期戴罪立功。

  这事刚刚平息下去,有一日,忽有御史上奏,提起一桩为官妓脱籍的陈年旧事,言语中暗指永宁侯行为不端,有贪赃枉法之嫌。

  当年的那幅“燕山听涛图”,兜兜转转了一圈,最后又回到景帝手中,引发的小小风波可能无人知晓详细情形,不过若有心人仔细查探,未必不能查得一些端倪。

  景帝何尝不知道,三法司上上下下都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k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